我(们)每天都在做决定,包括日常的,工作的。

特别是在工作上,当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,就会慢慢开始带人,要开始带领团队。这时候,就很明显的感到,需要开始为团队去做一些规划、判断、决策。

这也是我为什么看《当机立断》的原因:如何去做判断和决策,并且是有方法论的去做判断?

我认为这本书给出了一些很好的思路 —— 通过 数字、事实、逻辑 做决定

不需要自己思考的好时代过去了

作者(日本人) 论证了为什么大多数日本人不会思考,不是因为日本人和其他民族有什么重大区别,而是与日本之前所处的时代有关 —— 日本的经济高度成长期。

战后的日本,想要让经济发展起来,只要像美国一样,发展加工贸易即可。目标和方法都明确,剩下的就是举国执行,大家什么都不用考虑,只要按照吩咐做事,就能实现 GDP 的理想增长。在这样的场景下,不作为(不思考)是更为受欢迎的做法 —— 因为什么都不想,只要执行,经济发展就能取得预期效果。

但当后面日本的经济陷入增长率为0的时候,就只能动脑筋了,这才是正常的社会运作方式,动脑筋,敢于冒险,成功的话企业获利,失败的话企业亏损,再正常不过了!

理解起来,这其实是当时的日本处在战后经济发展红利期 ,处在红利期的时候,什么都不做,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。

与今天的互联网类似,今天都在喊『互联网红利已经过去』、『互联网进入下半场』,不也是一样吗!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,国内(移动)互联网可以说是处在高速发展的红利期,设备不断增加,用户不断增长,在早期,只要某个 APP 解决了用户的某个痛点,大概率上,就能够发展起来。这就是红利。

但在今天,这样做已经远远不够了,红利期的流逝,会加速淘汰不思考或思考深度不够的人和组织。因此,如何思考、决策会变得尤为重要,大到行业、公司,小到公司内的团队、个人。

同样,对于个体来说,那个『被业务推着赶着』就能成功(晋升)的年代,很可能已经不复返了。

为什么总得不出正确的决定

考虑了多余因素

比如:

  • 老板的脸色和公司制度
  • 自己有无经验
  • 过去的经验
  • 自己的工作理念

上述这些因素与工作本身的『决定』都没有关系。

在工作中,唯一的原则是:以哪一种更有利作为选择标准!

至于这些多余因素,是在『方案通过』这件事上有关系,和『决定』这件事情没有关系。

『决定』和『方案通过』是两个事情,应该解耦,不要混淆在一起,这样思路才会更简单和清晰。

比如,我先决定要做 xxx 项目,因为更能支撑对公司的战略,这就是『决定』,然后再考虑 老板是否喜欢这个项目的内容,这是『方案通过』。有时候决定了,方案并不能通过,但并不影响我进一步的判断,我需要做的事情是想办法让『方案通过』。

无法舍弃

做决定,其实就是选择一方的同时要舍弃另一方。所以很多情况下,『无法选择』就是『无法放弃』。

“做前人未为之事”差不多就等同于“受旧势力排挤”。如果不想受旧势力排挤,就不要创新,这种情况下就是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”。

“做决定的时候,必须综合考虑,并明确会得到什么,失去什么。因为有舍必有得,不需要太过惊慌。请尽量客观地考虑当下哪个是最佳选项。

而客观的判断,就是后面作者要重点阐述的: 『数字、事实、逻辑』方法论。

另外,作者在这里给出了如何区分『可以冒的险』和『不可冒的险』,基本原则是:如果冒险失败,组织/个人是否还能继续维持(不倒闭、可持续),如果是,那就是『可以冒的险』;如果不是,那就是『不可冒的险』。

用『数据、事实、逻辑』来做决定

做决策,应该说全世界都通用、认可的准则就是:数字、事实、逻辑。根据现有的数据和相关联的事实,通过逻辑推理,从而做出决策。

如果把逻辑比作是函数 y=f(x) ,自变量 x 就是数字和事实,那么 x 越多,因变量 y 就会更准确,靠谱。

不要用文字来思考,而是用数字来思考,这会让人变得更加客观,也是全球商务决策的共同准则。

数字,是需要与原始数据挂钩的,因为二手信息总是会有误差,一点信息有误差,就会影响逻辑的输入,获取有问题的数字,然后来进行逻辑推理,这是成本相当大的。同时,数字也要进行对比,这样的数字还会有意义。这里作者举了一个例子,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,很多运动员担心北京的空气质量问题而不参加奥运会,但如果通过数据对比1960年东京奥运会时的空气质量,实际上,2008年北京的空气质量更好。如果有数字进行对比,那么就不会感情用事。

事实,要分清楚『客观事实』与『意见』。比如『某产品很便宜』这句话,不是事实,而是意见,便不便宜是个人感受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意见。但事实是无论是谁,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,比如『A 产品100元,B 产品90元,A 产品比 B 产品便宜』,就是事实,因为谁都会说『A 产品比 B 产品便宜』。

同时,一个用户的意见不是事实,只有通过统计处理的用户意见,才能解开事实真相。这与我们在平时的认知中是一样的。

逻辑,是由数字和事实构成的理论依据。在选择两个方案时,两个都是逻辑,为了确定哪个逻辑更加符合事实,应该用哪一个含有更多变量作为判断标准。那么如何增加自变量x的数量呢?作者给出了两个方法,一是执着的将数字事实逻辑执行到底,不轻易相信他人意见,坚持自己分析数据和事实;二是和不同的人去讨论,以获得更多自变量。

这与机器学习的预测道理一样,有更多的自变量,预测就会更准确。为了预测效果好,除了数据要准确之外,还可以和领域专家进行更多交流,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特征。

边实施边修正

虽然上面的决策方式在理论上没有问题,但具体实施的时候,肯定会有失误、犯错的可能。

但不能因此就一直在想,不去执行,如果有七成把握的话,就可以开始行动,一旦发现有进展不顺利的地方,就进行修正。边做边修改,直到方案完成,这就是在尝试和错误中前行。

直觉

作者还阐述了直觉的作用,当使用『数字、事实、逻辑』无法做决定时,还可以通过直觉做决定。但直觉不是胡乱猜测,直觉是建立在人生积累和经历的基础上的,积累越多,直觉越准。

而且,直觉是可以锻炼的,通过输入信息可以锻炼直觉,而输入信息的方法有:旅行、书、人。

最后

《当机立断》是一本关于如何做决策方法论的书,很薄,读完只需要花2-3小时,但其中的干货也不少。一如日本作者写书的风格,细腻的照顾到了读者的各种感受。

很多时候,有些道理不是不懂,而是知道了,却还是不那么『相信』,总有种担心『黑天鹅』的感觉,其实就是一种完美主义,害怕失败的体现。但读完《当机立断》后,会让一些想法更加坚定,这就已经值回票价了。